程文烁
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基层减负已成为提升政府效能、激发基层活力的关键一环。近日,新华社连发5篇文章梳理基层形式主义乱象,痛斥“乱折腾”徒增基层负担的现象,吹响了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的集结号,这不仅是对基层干部身心健康的深切关怀,更是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推动。要真正实现基层减负,我们必须在“上下内外”四个维度上精准发力,形成合力,共同推动基层工作的高效运行。
上承使命,绘制权责图谱。基层工作纷繁复杂,面临人员紧张、任务繁重等多重考验。然而,部分上级部门非但未简化流程、助力减负,反而以“压实责任”之名,让基层干部陷入“重负难行”的窘境。这种“甩锅推责”“加压增负”的做法,非但未能减轻基层负担,反而加剧了干群关系的紧张。为此,需进一步细化“权责图谱”,清晰界定职责边界,明确履职范畴,防止“责任下移”变为“责任甩锅”,“权力上收”导致“关卡林立”,确保基层权责对等、职能清晰,从而真正释放减负的红利。
下接地气,激活基层监督。减负从来不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单向改革,而是一场需要基层干部与群众共同参与、共同监督的双向互动。因此,确保基层减负不减责,就必须紧密围绕群众关切,聚焦基层负担的痛点难点,深入基层一线,倾听群众声音,及时发现并纠正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等问题。建立健全监督体系,明确职责流程,加强基层纪检监察队伍建设,提升智能化、精准化监督水平,确保基层减负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,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。
内强筋骨,优化内部管理。内部管理的优化是减轻基层负担的治本之策。从源头抓起,对繁琐的考核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。针对考核体系设计繁琐、指标设置过分细化碎片化、分值过度“膨胀”等问题,应坚决执行“考核应当化繁为简,不搞‘千分制’”的规定,切实优化精简考核体系、指标和方式。从长效来看,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、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,激发干部的工作激情,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,让基层干部在减负的同时,也能体验到职业的价值与成就感,从而更加主动地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。
外塑形象,构建评价体系。减负工作的成效如何,基层干部的感受最为直接。因此要建立健全“反向评价”机制,让减负工作真正接受“服务对象”的检验,实现由“上级评定”向“基层有感”的转变。通过自下而上的意见收集与反馈,让基层干部与群众为减负政策的调整与优化提供重要参考。对于反映强烈的问题,要明确责任主体,制定整改措施,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
下一篇:没有了